四川志書編纂公司為大家講解志書的淵源歷史,下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。
《周禮·春官》有“外史掌四方之志”的說法。
到了西漢和魏晉時期,方志一詞已屢見不鮮。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,方志尚處于形成階段。當時,無論是體例內容,方志皆屬地理書,其稱謂亦多為地志、地記。其內容主要記敘地區的方域境界、山川物產、風俗民情。
現存的第一部具有比較完整內容的方志書《越絕書》(相傳為東漢袁康所撰),就出現在這個時期。隋唐兩朝,圖經盛行,以志、記為名的方志書也發展起來。所謂圖經,開始多以圖為主,表示疆域、山川、土地,經是圖的說明,是圖的附屬物。隋唐時期,圖經已以經為主,圖反成為輔了,更加接近于后來所說的方志的性質。宋代,以記地為主的方志成為史學的一個分支。至此方志書始體例初備,自成一體。
明代的方志比較前朝又有發展,數量和種類都有增加。全國有一統志,各省普遍修總志或通志,省以下的府州縣亦各多次修志。此外還出現了邊關志,以及村鎮志等等。對于志書的性質,明代明確提出屬于史的范疇。清代是地方志的全盛時期,不但種類全、數量多,在體例和內容方面也更加充實完備。
清代朝廷多次下詔促令各省修志,修山水寺廟以及園林勝跡的專志也很多,還修關津志、鹽井志、鄉村鎮里場坊市里等志。清末又新出現鄉土志。
與清代相比,民國時期方志的編纂,規模要小得多,體例多數亦沿襲舊志,不過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內容,如注意記載農工商業的生產情況和人們的生活面貌,還增加了各種統計圖表等等。
中國的方志,反映地方特點,志書按時修訂,包括內容廣泛,具有較大的可靠性和真實性。保留至今的志書(不包括山水祠廟等專志),約8500多種,其中清代最多,共6000多種,10萬余卷。方志書除分藏國內各圖書館外,在國外也有不少,亦有散存于私家的。
20世紀80年代以后,中國方志編纂工作由隸屬于國務院的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領導,到1995年,全國新出版的地方志已達5000多部。
四川省天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專業從事地方志出版,古籍舊志整理,志書編纂,志書出版等各類書籍的出版,尤其是在地方志書籍編纂出版,古籍舊志整理點校,宣紙線裝書制作,年鑒畫冊設計印刷等方面成績斐然,另外專著教材,培訓書籍,自費出書業務遍及全國!